本文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相关数据(2011-2014年),对辽宁的科技进步水平进行了评价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十二五”以来辽宁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呈下滑趋势,不过一直处于全国上游地区。在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方面依然是其薄弱环节。本文针对“十二五”以来辽宁科技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评价
“十二五”以来辽宁科技进步综合指标呈下滑趋势。2014年辽宁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为59.54%,比上年下降1位,比2011年下降2位,位居全国第8位。与上年相比,辽宁在科技活动产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上升1位,位居第7位;科技活动投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上年持平,分别排在第12、7位,其中科技活动投入比2011年下滑了3个位次;在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科技进步环境比2013年、2011年均下滑3位,排在第11位,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比上年下滑2位,比2011年下降6位,排在第24位。
(2011年) (2013年) (2014年)
图1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前10位地区情况(2011、2013、2014年)
表1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位次情况(2011-2014年)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科技进步综合指标 |
6 |
7 |
7 |
8 |
科技进步环境 |
8 |
11 |
8 |
11 |
科技活动投入 |
9 |
8 |
12 |
12 |
科技活动产出 |
6 |
7 |
8 |
7 |
高新技术产业化 |
18 |
20 |
22 |
24 |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7 |
7 |
7 |
7 |
辽宁科技进步综合水平2006年至2011年连续6年居全国第6位,2012年首次下滑至第7位,2014年再次下滑至第8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由2013年的56.89%升至2014年的59.54%。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2014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五类,辽宁处于第二类地区。第一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55%)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和浙江等6个地区。第二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50%的地区,包括陕西、辽宁、山东、重庆、湖北、四川、福建、黑龙江和安徽。
图2 辽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位次情况(2006-2014年)
二、科技进步水平分项指标分析
作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支撑,科技进步监测体系设有5项一级指标,即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每个一级指标分别由下设的2-3个二级指标加权综合而成。
图3 辽宁科技进步水平2014年一级指标与2011年、2013年水平比较
图4 辽宁科技进步水平一级指标在全国位次情况(2011-2014年)
(一)科技进步环境:出现明显下滑
“十二五”以来辽宁科技进步环境位次呈波动下滑趋势。2014年排在全国第11位,比上年、2011年均下滑了3个位次。其中科研物质条件由上年的第5位降至第14位,科技意识由上年的第11位降至第15位,科技人力资源位次与上年持平。2014年位居全国前10位地区依次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陕西、福建与重庆。
表1 辽宁科技进步环境在全国位次情况(2011-2014年)
指标名称 |
位 次 |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
科技进步环境 |
8 |
11 |
8 |
11 |
科技人力资源 |
7 |
11 |
11 |
11 |
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 |
10 |
11 |
11 |
11 |
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 |
4 |
7 |
4 |
4 |
科研物质条件 |
18 |
7 |
5 |
14 |
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 |
12 |
6 |
3 |
22 |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重 |
19 |
15 |
12 |
8 |
科技意识 |
8 |
11 |
11 |
15 |
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 |
7 |
9 |
12 |
12 |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比较系数 |
13 |
11 |
13 |
14 |
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 |
5 |
4 |
5 |
12 |
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 |
30 |
29 |
30 |
26 |
1.科技人力资源相对较好
科技进步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与上年、2011年位次相同,排在第11位。主要表现在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由2013年的1849.99人增至2014年的1982.53人,与上年、2011年同样位居第4位;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由2013年的19.93人增至2014年的21.69人,与上年位次相同,排在第11位,比2011年下滑1位。此外,呈上升趋势的还有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重、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2项均比上年上升4个位次,比2011年分别提升了11、4个位次。
2.科研物质条件大幅下滑
与2013年相比,2014年辽宁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均呈下滑趋势,其中科研物质条件下滑幅度非常大,其指数由2013年的第57.92%降至2014年的44.84%;由2013年的第5位降至2014年的第14位,猛降了9个位次,比2011年下降了4个位次,主要由于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由2013年的第3位降至2014年的第22位,由上游地区直降至下游地区。此外科技意识由2013年的第11位降至2014年的第15位,比2011年下降了7个位次,主要由于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比较系数由2013年的第13位降至2014年的第14位,下降1位,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由2013年的第5位降至2014年的第12位,2011年位居第5位,迅速下滑了7个位次。
(二)科技活动投入:与上年持平
“十二五”以来辽宁科技活动投入位次呈波动下滑趋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由2013年的56.82%升至2014年的58.45%,位次与上年相同,排在第12位,比2011年下滑了3个位次。其中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由第15位降至第16位,比2011年下滑了9个位次。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在第11位,与上年位次相同,比2011年下滑了2个位次。2014年科技活动投入位居全国前10位地区依次为: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北京、山东、安徽、福建与湖北。
表2 辽宁科技活动投入在全国位次情况(2011-2014年)
指标名称 |
位 次 |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
科技活动投入 |
9 |
8 |
12 |
12 |
科技活动人力投入 |
7 |
1 |
15 |
16 |
万人R&D研究人员数 |
8 |
8 |
8 |
8 |
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 |
11 |
16 |
18 |
18 |
科技活动财力投入 |
9 |
8 |
11 |
11 |
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 |
10 |
10 |
11 |
11 |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
8 |
8 |
8 |
8 |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2 |
15 |
15 |
16 |
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2 |
17 |
22 |
21 |
1.科技活动财力投入与上年相同
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在第11位,与上年位次相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分别排在第8、11位,与上年位次相同。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13年的全国第22位升至2014年的第21位。万人R&D研究人员数量比上年略有增加,与上年同样位居第8位。
2.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继续下滑
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比上年下滑了1个位次,排在第16位,其中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与上年同样排在全国第18位,万人R&D研究人员数也与上年同样位居第8位。此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比上年下滑1位,排在第16位,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尽管比上年提升1位,不过仅排在第21位。
(三)科技活动产出:与上年相比,为科技活动产出中唯一提升指标
“十二五”以来辽宁科技活动产出位次呈波动下滑趋势。辽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由2013年的52.59%升至2014年的63.79%,2014年位居第7位,较2013年提升1位,比2011年下滑了1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比上年上升1位,居全国第7位,与2011年位次相同。技术成果市场化也由2013年的第8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7位,比2011年提升了2个位次。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位居辽宁前面的6位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和广东,浙江、黑龙江与湖北位居8-10位。
表3 辽宁科技活动产出在全国位次情况(2011-2014年)
指标名称 |
位 次 |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
科技活动产出 |
6 |
7 |
8 |
7 |
科技活动产出水平 |
7 |
9 |
8 |
7 |
万人科技论文数 |
7 |
7 |
8 |
8 |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 |
9 |
17 |
12 |
7 |
万名发明专利拥有量 |
7 |
7 |
7 |
8 |
技术成果市场化 |
9 |
5 |
8 |
7 |
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 |
5 |
6 |
5 |
10 |
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 |
8 |
6 |
8 |
7 |
1. 科技活动产出所有指标均处于上游地区
2014年无论是科技活动产出水平还是技术成果市场化均比上年上升1位,且位居全国第7位,为本年最优化指标。辽宁科技活动产出指标上升主要体现在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上,其指数由2013年每万人2.14项当量提高至2014年的每万人5.04项当量,由2013年的第12位升至2014年的第7位,提升了5个位次。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由2013年的第8位升至2014年的第7位,提升了1个位次。
2. 技术成果市场化中输出技术成交额下滑明显
辽宁技术成果市场化中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出现下滑,其指数由2013年的481.40万元降至2014年的387.36万元,由2013年的全国5位降至2014年的第10位,下滑了5个位次。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中万名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由2013年的3.07件升至2014年的3.68件,排在第8位,较上年下滑了1个位次。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近年来持续下滑,为科技进步水平中的薄弱环节
“十二五”以来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位次呈直线下滑趋势。其指数由2013年的42.08%增至2014年的45.01%,由2013年的第22位下滑至2014年的第24位,比2011年下滑了6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由2013年的第20位下滑至2014年的第24位,比2011年下滑了8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由2013年的第15位降至2014年的第18位,较2011年提升了1个位次。高新技术产业化位居全国前面的10位地区依次为:天津、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江苏、广东、湖北、广西与浙江。
表4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全国位次情况(2011-2014年)
指标名称 |
位 次 |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
|
高新技术产业化 |
18 |
20 |
22 |
24 |
|
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
16 |
18 |
20 |
24 |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19 |
20 |
22 |
22 |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19 |
18 |
18 |
20 |
|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
13 |
16 |
19 |
21 |
|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9 |
19 |
18 |
17 |
|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 |
19 |
25 |
15 |
18 |
|
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 |
12 |
11 |
9 |
14 |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
24 |
23 |
20 |
21 |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
14 |
20 |
15 |
17 |
|
1.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
“十二五”以来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第19位升至2014年的第18位。三级指标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13年的6.63%升至2014年的7.95%,由2011年的第9位升至2014年的第17位,上升2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由2011年的第24位升至2014年的第21位,上升3位。
2. 多数指标处于中下游水平
高技术产业化中7项三级指标有5项呈下滑趋势,且多数指标处于中下游水平。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是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由2011年的第13位降至2014年的第21位,下滑了8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下滑3位,分别排在第22、17位。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由2011年的第12位降至2014年的第14位,下滑了2位。
(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十二五”以来辽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位次稳居第7位。2014年指数为68.25%,比上年略有减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改善与上年同样排在第9、12位。其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2011年的第7位降至2014年的第9位,下滑了2位;环境改善与上年同样位居第12位,比2011年提升了7个位次。社会生活信息化由2011年的第7位降至2014年的第12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位居辽宁前面的6地区依次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福建与江苏,位居8-10位有天津、黑龙江和吉林。
表5 辽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位次情况(2011-2014年)
指标名称 |
位 次 |
|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7 |
7 |
7 |
7 |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7 |
6 |
9 |
9 |
|
劳动生产率 |
7 |
6 |
6 |
6 |
|
资本生产率 |
8 |
12 |
12 |
11 |
|
综合能耗产出率 |
21 |
21 |
21 |
21 |
|
环境改善 |
19 |
19 |
12 |
12 |
|
环境质量指数 |
12 |
21 |
22 |
18 |
|
环境污染治理指数 |
8 |
17 |
11 |
11 |
|
社会生活信息化 |
7 |
19 |
9 |
12 |
|
万人国际互联网络上网人数 |
7 |
7 |
7 |
7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17 |
19 |
17 |
20 |
|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处于上游水平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上,处于上游水平,排在第9位。资本生产率比上年上升1位,排在第11位,劳动生产率与上年位次相同,位居第6位。环境改善与上年同样排在第12位,比2011年提升了7个位次。环境污染治理指数与上年同样排在第11位,较2011年下滑了3位,环境质量指数由2013年的第22位升至2014年的第18位,提升了4个位次。表现较好的还有万人国际互联网络上网人数,4年来一直稳居第7位。
2.社会生活信息化指标下滑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生活信息化出现下滑,其指数由2013年的76.98%升至2014年的77.80%,由2013年的第9位降至2014年的第12位,下滑了3个位次。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3年的第17位降至2014年的第20位,下滑了3个位次,处于中下游水平。尽管环境改善与上年位次相同,排在第12位,不过比2011年下滑了7个位次,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较2011年下滑了6、3个位次。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十二五”以来辽宁科技进步水平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 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将科技投入作为一种战略性投入
“十二五”以来辽宁科技活动投入呈波动下滑趋势,特别是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下滑明显。应加大对R&D尤其是企业R&D研究投入力度。针对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排位相对落后,建议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结合起来,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引进,政府应给予消化吸收经费投入、税收、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今后必须将科技投入作为一种战略性投入,重点支持具有战略性、公共性、基础性的研究开发活动,特别要加大对企业R&D人员、经费投入,增强企业研发实力,提高科技活动投入水平。
2. 进一步优化辽宁的科技进步环境,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研物质条件
科技进步环境中,辽宁在科技意识上虽然重视知识产权,但是对研究与开发的重视还不够,科技意识中的4项指标有3项呈下滑趋势,反映出政府对专业技术人员重视程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偏低,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下滑幅度大。因此,需要推出相关政策措施,破除官本位体制和观念,提高研究、服务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业务水平,调动其积极性。通过政策创新,需在人才培育、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和文化的传播等方面大力改善,切实鼓励企业创新,进一步优化辽宁的科技进步环境。
3.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改变薄弱环节
“十二五”以来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持续下滑,高技术产业化效益较前两年波动下滑,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化持续下滑,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遇到阻力的表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辽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体现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目前,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仍主要以高新技术加工制造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各种成本上涨趋势的影响下,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只有通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力度,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再次获得上升空间。
4. 增强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十二五”以来辽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居全国前列,其中环境改善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生活信息化均呈波动下滑趋势,影响了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辽宁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和制度体系,依法治理,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对环境执法的社会监督机制,增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透明度。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工业生态化建设,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大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优化发展形态,合理配置资源,从严控制源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使辽宁依靠科技进一步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5. 完善科技产出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辽宁的科技活动产出的所有项均位居全国前列,技术成果市场化呈波动上升趋势,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与“十二五”初持平,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较上年有了明显进步。输出技术成交额较前几年均大幅下滑,技术成果市场交易仍需进一步活跃。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应进一步加大奖励的力度,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论文作者奖励。强化科研管理,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在维持现有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竞争力的基础上,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建设,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为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辽宁创造更多、更尖端、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附表 辽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位次情况(2011-2014年)
指标名称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科技进步综合指标 |
6 |
7 |
7 |
8 |
1 科技进步环境 |
8 |
11 |
8 |
11 |
1.1科技人力资源 |
7 |
11 |
11 |
11 |
1.2科研物质条件 |
18 |
7 |
5 |
14 |
1.3科技意识 |
8 |
11 |
11 |
15 |
2 科技活动投入 |
9 |
8 |
12 |
12 |
2.1科技活动人力投入 |
7 |
1 |
15 |
16 |
2.2科技活动财力投入 |
9 |
8 |
11 |
11 |
3 科技活动产出 |
6 |
7 |
8 |
7 |
3.1科技活动产出水平 |
7 |
9 |
8 |
7 |
3.2技术成果市场化 |
9 |
5 |
8 |
7 |
4 高新技术产业化 |
18 |
20 |
22 |
24 |
4.1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
16 |
18 |
20 |
24 |
4.2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 |
19 |
25 |
15 |
18 |
5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7 |
7 |
7 |
7 |
5.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7 |
6 |
9 |
9 |
5.2环境改善 |
19 |
19 |
12 |
12 |
5.3社会生活信息化 |
7 |
19 |
9 |
12 |
数据来源: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1-2014年)》